信息就像糖——后流闲聊45
信息就像糖,会让人上瘾。大家都知道日常要控制糖分的摄入,但却很少有人关注信息的过量获取。
公众号的后台留言是一个很奇特的观察视角,2024年以来“焦虑”这件事情似乎在很多留言读者身上应该都有,部分读者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今年一月最初的几周JN.1的疫情尚未起峰时,就开始表现出对疫情的焦虑,并随着之后疫情的发展进一步加重。在第6周~第18周这轮疫情结束之后,又开始焦虑KP.2变异株,间歇的因为新加坡的新冠一轮疫情紧张,等新加坡变成“牛夫人”之后又因为KP.3的传播和台湾地区的新增疫情继续焦虑,然后又因为尚未大规模扩散的江淮地区的区域性流行而从6月底紧张到8月初。在已经过去的八个月中不论疫情如何发展,都保持了持续的紧张,中间还穿插了H5N1和炭疽的相关问题。以至于我曾经一度以为公众号的读者有很多是先前居住在新加坡后来移居到台北,现在又在上海工作,这个相对低谷期别的没做,光追着全球的新冠疫情跑了。
我在这段时间除了日常的工作学习外,也是有正常外出活动,比如逛超市、购物、旅行、看演出等等,只要做好日常防护绝大多数活动都是可以正常参与的(忻州旅行篇好像还没更完)。昨天还去了一趟北京的三星堆文物展。
新冠病毒的突变的主要影响是针对不防护的既往感染者,所以如果不是相关研究者/从业人员,仅从个人防护的角度来说持续关注变异株的信息的意义很有限,除非有一天某个新冠病毒的变种强大到能手撕n95口罩了。新毒株可能对本地流行情况实际影响情况才是更值得关注的事情。
还有一个问题则是“长新冠”的焦虑,有一些不同的情况。
有的未感染的读者会因为各种长新冠的信息或者案例而非常紧张,非常担心严重的长新冠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都知道避免长新冠的做好措施是避免感染新冠,所以平时做好日常防护避免感染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为什么要去焦虑大概率不会出现的事情?另一种是因为各种原因不幸感染了但没有出现长新冠的读者,非常担心自己未来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我们知道影响长新冠发生概率的因素非常多,它本身就是一个概率事件,积极的治疗、适当的营养、妥善的休息、良好的心态等一系列因素或许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概率。所以在感染后应该尽量把重心放在身体的恢复上,过度的担忧反而不利于身体的长期健康。最后是已经出现了长新冠的读者。由于引发各种长新冠的原因各不相同,所以现在暂时还没有比较完善的治疗方案,但也都有一些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比如通过补充锌元素来应对味觉失灵),也有很多成功恢复的个案。新冠疫情自2019年年底爆发以来,到现在也才第五个年头,事情虽然很糟了,但也不是彻底结束了。给自己一些时间,也给科学一些时间。
在2023年5月的时候公众号曾经提到过“防疫自信”的说法,当中的不放松,不焦虑,不停步现在依旧适用。读者们应该清楚自己是因为什么和为了什么,才会将对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各种传染病的防护纳入到生活中的,在有了科学的认知和防疫自信后,其实不需要通过持续的焦虑才能让自己坚持下来。
虽然各种信息的获取是非常个人的事情,但如果频繁的接触疫情信息最终造成了过度的紧张和焦虑,进而影响到日常防护和健康恢复,那么个人建议最好还是适当减少相关信息的获取。疫情以及感染带来的健康问题自有其发展的逻辑,不会因为关注或者不关注就消失或者更加严重,但心情是真的会影响每个人的免疫表达。
好心情也是免疫力。
本期的分享就先到这里,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给我留言,也可以给我发送邮件(dzdyzj@126.com)。
本期封面:Reading a Love Letter by Emile Paul Vernon (1872-1919)